2014.09.01
子宮內膜異位(包括巧克力囊腫、子宮腺肌症)--西醫、中醫概論
![](https://www.lixin-clinic.com.tw/uploads/article/5ed0d84d3e4d7.jpg)
(圖片素材選自freepik)
文/秦佳鈴醫師
顧名思義,子宮內膜因為某些原因出現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,稱為子宮內膜異位。
常見的部位包括卵巢、子宮肌肉層、子宮前穹窿(子宮與膀胱中間)、子宮後穹窿(子宮與直腸中間)。
其中以卵巢最為常見,稱為「巧克力囊腫」。另外,出現在子宮肌肉層的稱為「子宮腺肌症」。
由於子宮內膜會受到雌激素的刺激而變化,因此當停經後,雌激素分泌減少後,內膜組織會有明顯衰退。
發生的原因
牽涉了幾種說法:
1、經血逆流:內膜細胞在月經期間經由輸卵管逆流到骨盆腔。
2、細胞轉化:胚胎體腔上皮被刺激轉化成子宮內膜樣細胞。
3、血液擴散:子宮內膜細胞經由血管被傳送出去。
4、自體免疫疾病:正常的免疫系統遇到外來的物質應該會啟動免疫機制,設法清除外來物,但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,使得外來的子宮內膜得以植入而生長。
有那些症狀
許多患者並無明顯症狀。
在出現症狀的患者中,最常見的是疼痛和不孕。
而症狀的嚴重度和內膜異位的程度,不一定是成正比的。舉例來說,疼痛嚴重的,有可能只有很輕微的內膜異位。
疼痛:包括經痛、性交疼痛和經期腰薦椎痛。
不孕:其中一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孕的問題,但並不是全部。
檢查
一般的檢查包括症狀的詢問、內診、骨盆超音波、腹腔鏡檢查等等。
西醫治療
藥物治療:
主要功效是減緩疼痛(NSAIDs),以及抑制排卵,使月經週期暫時停止,進而抑制異位內膜的生長,但事實上也並不能消除它。
1、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(NSAIDs):可減輕疼痛,某些藥也有減少月經量的功效。
2、黃體素:可拮抗雌激素,進而抑制內膜生長,因此可減少經量或使月經不來。而且是可控制以及月經是可回復的。
3、避孕藥:口服避孕藥、陰道式避孕環(Nuva Ring)或避孕貼片。可使月經週期消失。
4、具雄性素作用的抑制性類固醇(danazol和gestrinone):可抑制異位子宮內膜的生長,但會引起多毛症。
5、性腺荷爾蒙刺激促效劑長效針劑(GnRH agonist)(Lupron):因雌激素降低而停止月經週期,但會出現更年期症狀,因此,可加上少量雌激素來避免副作用。一般使用不超過6個月,超過6個月則有可能引起骨質疏鬆症。
手術治療:
欲保留生育功能者,考慮腹腔鏡手術,只處理內膜異位瘤,並保存正常構造。
若年紀較大婦女,不考慮生育問題,則可考慮採用子宮全切除,以及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。
然而骨盆疼痛是有可能仍然無法消除。
對於子宮腺肌症患者,藥物治療效果並不好,若症狀明顯不考慮生育者,可考慮子宮全切除。
中醫治療:
和子宮肌瘤類似,是人體細胞經過一段時間的轉變,因此,在中醫的角度,仍舊考慮的是「陰、陽、表、裡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」或者「氣、血」等等層面,看看當中有何不平衡,來做調整。所以,雖然同樣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疾病,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仍不會完全一樣,該吃的藥也不見得都一樣。
因此,仍舊強調的是,不-可-隨-便-進-補- (這個太重要了,每次門診都要重複好多好多次~),所有坊間自行進補的中藥一律要避免(四物、八珍、十全、麻油雞、薑母鴨等等),只要不適合自己的,就是負擔。
凡藥就是毒,沒有「有病治病,沒病強身」這麼完美的事。
再次說明一下,藥是用來治病的,日常飲食、生活、睡眠、運動才是用來調補元氣的。
麗馨中醫關心您的健康